看青歌賽評專家之點評
- 人氣:1419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19-02-27 09:41:01
淳于金章
歷屆青歌賽中,觀眾們都能聽到不少專家們對歌手的點評,可卻鮮有人對專家進行點評,而專家們相互間的質疑和爭鳴更是難得一見。
蔣大為先生憑借其天生獨有的音質和音色,在特殊的年代唱了幾首特別的好歌,于是備受央視的青睞,以致在近兩屆大賽中都有機會大談自己對發(fā)聲方法的理解,對“科學”二字的使用尤為偏好。點評中他曾自問自答:“什么是科學的歌唱方法?科學的方法就是科學地呼吸、科學地共鳴和科學地發(fā)聲”?!翱茖W”二字原本就極為抽象,如此反復地使用和缺少邏輯地羅列更使他的答案顯得言之無物。觀眾的寶貴時間亦被同時浪費。
還有許多聲樂專家認為,“科學的方法只能有一種”。其實,這種觀點是十分武斷甚至霸道的。似乎誰嘴上掛著科學,誰就是正確的化身。但若反問:“這惟一的科學方法是什么?是以誰為代表的?”恐怕他們很難回答。沈湘大師說:“只有不科學的人,沒有不科學的唱派?!痹僬撸煽茖W并不意味著這個唱派的學習者最終都能夠掌握科學的方法。在任何一個唱派里,沒學好和不出徒的人永遠占多數(shù)。
談到“字正腔圓”,蔣先生更是滔滔不絕。但他犯了中國聲樂教學中的通病,那就是“不分唱法談方法”。“字正腔圓”、“以字帶聲”、“以字行腔”、“腔隨字走”以及“歌唱就是有旋律的說話”之類的觀點和論述,僅能視為我國民族唱法或戲曲唱法的座右銘。中國民歌的唱法接近中國語言的自然說話狀態(tài),字聲結合點在硬腭或上齒齦;而傳統(tǒng)美聲唱法的字聲結合點卻要明確地靠在咽腔,現(xiàn)代美聲唱法的字聲結合點卻要明確地掛在面罩。美聲歌唱所必須的腔體打開及聲門調節(jié)在中國人日常說話中根本不存在,若我們說話用美聲歌唱所要求的腔體、位置和氣息狀態(tài),那將是很可笑的。雖然在意大利也有“要像說話一樣歌唱”的說法,但那是因為其特有的以母音結尾的語言和天生的后置發(fā)聲音位。
作為一個民族唱法的歌唱家,蔣先生在本屆大賽的第二現(xiàn)場不加區(qū)別地強調“字正腔圓“和“像說話那樣唱歌”,這對美聲唱法的教與學和廣大觀眾的認知都是極大的誤導。如果說中國民族唱法是“只有字正才能腔圓”,那么美聲唱法則是“只有腔圓才能字正”。
什么是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同唱法之間還是有其共性的。簡言之,能快速有效地幫助歌者打開喉嚨,獲得氣息支持,建立自下而上的聲音通道,打造全腔體共鳴,擴展音域,增加音量,改善音質和音色,從不自然階段很快轉向自然階段,進而解決高音困難,達到聲區(qū)統(tǒng)一,以及能使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和感覺得以保持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
至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兩者對于喉嚨打開和腔體擴張要求的程度不同,聲音暗亮效果不同,以及字聲結合點的位置和吐字的清晰度不同。因此,人們對于這兩種不同唱法的鑒別和審美應有不同的標準和聲音概念,切不可混為一談。
還有一民族唱法評委,因某男選手的高音帶有了美聲唱法的關閉技法而給出了最低分。不知像吳雁澤、胡松華、李雙江、閻維文等這樣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唱法歌唱家聽后是否還能坐得住。他們之所以優(yōu)秀,正是因為借鑒了大量的美聲技法?!把鬄橹杏谩笔墙浳覈鴰状晿穼<已芯繉嵺`后所達成的共識。他們橫唱與豎唱相結合,打開與關閉相結合,字前聲后,亮暗相濟,有效地解決了民族唱法“白、卡、擠、尖”的毛病,使民族韻味與美聲氣勢得以兼?zhèn)?。所以,近幾年以他們?yōu)榇淼某ㄓ直环Q為“民美”或“中國美聲”。但他們不能向后開得太深太大,以致聲音從內口咽腔發(fā)出;亦不可向上或向前推送得太高,以致聲音從面罩發(fā)出,因為那樣就會變成美聲而失去中國民族唱法應有的風格特點。
兩年一屆的青歌賽應是廣大觀眾學習聲樂的大好機會,遺憾的是他們卻難以從評委和專家們的點評中學到有關歌唱的實用訓練技巧和方法,建立對不同唱法的聲音概念和欣賞標準。他們所聽到的點評大多是雷同的溢美之詞,只是在對作品理解,音準把握,聲線處理,唱詞規(guī)范及用聲強弱等藝術方面的問題,評委們會給歌手提出一些建議。我們知道,聲樂比賽首先比的是發(fā)聲方法和技巧,比的是聲音感染力以及音質和音色的美。只有在這些基礎上,才能談其它藝術和風格方面的要求。
為什么在中國的各種聲樂比賽中,評委們都諱忌談發(fā)聲方法和聲音概念呢?首先是他們自己缺乏自信,對許多有關聲樂的問題還沒有足夠的把握;其次是同行之間的面子問題,因為點評歌手就如同點評他們的老師。
在本屆青歌復賽中,組委會規(guī)定評委打分有20分的空間,決賽為6分。這一規(guī)則下,對同一選手,評委打出的分數(shù)卻分別常出現(xiàn)10分和3分這樣的差距,不同評委的聲音概念和審美標準相去如此之大,實在令人驚訝!
如果在聲樂的核心問題上,專家們避免或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說明聲樂界的風氣有問題,有潛規(guī)則在作祟;如果個別專家在早已定論的問題上還糾纏不休,那是無知或自討沒趣。中國聲樂的發(fā)展亟需正直的專家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質疑并展開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