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音樂中的形式美
- 人氣:1032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3-04-06 13:49:07
內容摘要:在音樂教學與評論中,常常需要對一部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以解釋其動人之處。本文試圖從和諧美、對比美、整齊一律美、對稱均衡美、變化統一美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一些不為常人所見的音樂現象,以開拓在教學等領域的音樂美學的應用視野。
關 鍵 詞:音樂美學 和諧美 整齊一律美 變化統一美
音樂美學研究的“貴族傾向”和“高高在上”,致使其應用研究至今仍屬鳳毛麟角,這使我們在音樂操作的實踐層面少了一雙重要的眼睛——音樂的審美眼睛。此種狀況的突出表現,就是在音樂教學、評論、作品分析中,常常不能解釋一部優(yōu)秀音樂作品之所以動人的原因,完全回答這原因,遠不是本文、甚至也不是當前的研究水平所能勝任的,此處不過是從“狹義形式美”的角度分析這原因的零星嘗試罷了。
和諧美這是音樂在骨子里就追求的一種美。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聲音,僅有為數極少的音才為音樂采用。這是因為它們不刺、不噪、不吵,而是圓潤、諧和、悅耳(有穩(wěn)定規(guī)范的數理根據,如小字一組的a1,每秒振動440次;小字二組的a2,每秒振動880次等),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胃液分泌、心情向好……旋律寫作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流暢,也就是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要和順。如旋律音程大跳后,旋律線通常會反向進行,來填充大跳留下的空檔,以消除大跳的緊張不安;又如不諧和和弦總是傾向于向諧和和弦解決等。這些正是和諧美要求的結果。還有二拍子轉三拍子(或反之)時,總是要先進入散板、流水板,或突然休止,以此過渡來避免轉換之突兀不適。與此相仿,和聲作遠關系轉調時,往往需要幾個近關系調性和弦作中介;在奏鳴曲式的主部與副部之間總要有個連接部;歌劇序曲中的不同形象間也常少不了一個音樂過渡……為什么?就是出于對和諧美的追求,故而調和各種對立因素間的矛盾。再如一部曲式中的起承轉合四句頭,那么自然地順勢而行,流淌而去,正是和諧美在音樂結構上的一大表現(如《孟姜女》《烏蘇里船歌》的主體部分等)。另外,音樂的一個獨特現象——強調重復,某個意義上,也可稱之為和諧美的一種體現——維護穩(wěn)定。
對比美由于多次重復會引起大腦皮層興奮中樞的疲倦,這便催生了音樂進行中對比因素的出現。它導致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的生成(另一方面造就了變奏曲式及中國式“散慢中快”的音樂布局。后述)。這時的所謂對比因素,是指這兩種曲式中的中段、中部或插部、展開部等。它們的出現常給人以新鮮美感,也就是由對比美所引起的美感。除在曲式上外,對比美還廣泛表現于音樂構成的各個要素上:如旋律線的起與伏(見《紅梅贊》的開頭兩句);音區(qū)的高與低(《我為祖國站崗》中的第一部分與在高八度出現的再現部分);音色的純與雜(合唱中的音色對比、配器里的所謂“調色”);節(jié)拍的形態(tài)改變(《祖國頌》里中部的 到再現部的 突變);節(jié)奏的抑揚與揚抑(《歌唱祖國》的第一部分與中段);力度的強與弱(莫扎特第41交響曲的開始四小節(jié));速度的快與慢(笛子曲《揚鞭催馬送糧忙》中第一部分與中部);調式調性之轉換(《祖國頌》中的大小調交替、《大地飛歌》里的同主音大小調交替);性格的相反或相異(柴可夫斯基交響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主部“仇恨”主題與副部“愛情”主題);縱向對位中的對比式復調(《閃閃的紅星》第二部分兩聲部旋律線的相反走向與深化;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之六中猶太的窮人顫抖旋律與富人傲慢旋律的同步交織)。最后還有上述諸方面的綜合對比,如舞劇《白毛女》中山洞里“相認”一段,先是長笛和大提琴以各自“思索”性獨奏旋律作對比式復調結合,緊接著是幕后純單音色的女聲獨唱,整個過程音量輕弱、和聲清淡、猜想揣測,然后突然轉為爆發(fā)性全奏音響,極強的力度、遠關系的轉調、尖銳的和聲、無比激動的感情波瀾……無不是對比性原則之美的淋漓盡致之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