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地方色彩辯析
- 人氣:610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3-01-08 16:49:55
一、何謂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涉及中國音樂的基本風格,在音樂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已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課題。
所謂色彩,乃借用繪畫術語,以通感之法,表達對音樂美感特點的整體體驗。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區(qū)民歌音樂上的獨特個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個性,構成不同的美感效應,由此形成千差萬別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與諸文化要素密切相關。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懸殊很大,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也不平衡,導致各地在語言、風俗、審美心理和文藝傳統(tǒng)上都形成了不同特點,這些文化因素綜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色彩差異。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來已古,早在先秦漢魏時期中國民歌就有南音北音東音西音之別,以后更有楚聲粵曲吳歌秦音之異。這種現象至今猶存,很象中國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地方色彩之豐之美,為世界各國難與并能,它是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的藝術體現,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屬性和深受人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樂的人都不難從聽覺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異,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觀花,霧中看月的狀態(tài)。若欲作細致區(qū)分和準確辯認,并能說出一些依據和道理,達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為專業(yè)研究的學者們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們對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現的具體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較專門細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擬圍繞這個課題作些初步的理論分析,以期能對民歌的色彩特點既可意會,也可言傳,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對民間音樂本質的理解。
民歌作為一種以樂音為媒介的藝術形式,我們對它的審美體驗,首先經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綜合效應來具體把握。因而,若欲解開地方色彩的奧秘,勢必先要條分縷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民歌的美感體驗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現于音樂形式要素的具體特點上,而唱詞的特點,通常也可作為輔助性的分析因素。音樂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階、結構、音調、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點,歌詞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詞匯、襯詞和聲韻調等要素的特點。以上詞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點,或多個要素特點的綜合作用,都可構成民歌色彩的個性及其變遷,這些要素也正是辯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據。下面以兩首民歌的分析為例,從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體表現和辯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權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此歌是體現“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體形式表徵為:帶變宮的六聲音階,寬羽聲韻的音調結構623,對應性質的上下句體結構,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詞“開”的韻母特點,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為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具體形式表徵為:五聲音階,四句體結構,窄羽聲韻的音調結構612、356,級進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襯詞“跑馬溜溜的”等的運用。
這兩首民歌分別體現了中國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個性,在美感體驗上,北歌有悠遠高朗之美,南歌為柔和婉轉之美,從以上簡析中可以見出,南北民歌音樂的審美色彩差異并非玄虛而不捉摸的,它具體清楚地由音階、結構、音調旋法和方言聲韻襯詞諸要素特點的綜合作用而達成。我們完全有可能從詞曲形式要素及其特點的細致分析中對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論地方色彩,就離不開地理特點和地區(qū)范圍這些參數。民歌地方色彩總是與特定地區(qū)范圍相聯(lián)系的,不同區(qū)域范圍的民歌,其色彩表現的濃度有所不同,組成色彩的形式參數也有相應的復雜變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體表現上具有多層性和多樣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體分析,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在這些復雜因素的綜合參與中,也仍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